7月30日,中國央行在公開市場上進行了170億元人民幣7天期的逆回購操作。170億元的規模并不大,但這是央行時隔近半年之后重啟逆回購操作,也是連續5周公開市場“零操作”之后,市場不禁紛紛猜測央行此舉的用意。
在央行重啟逆回購操作的影響下,中短期各期限品種的上海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(Shibor)在經歷連續8個交易日的上漲之后,終于全線回落。那么,未來的市場資金利率又會是怎樣的走向?
重啟逆回購時點超預期
央行最近一次的逆回購操作是在今年的2月7日,距今已有半年多的時間。在2月7日之后,央行在公開市場上的操作就以正回購和發行央票為主,而且,在此次央行重啟逆回購操作之前,央行在公開市場上已經連續5周“零操作”。“盡管逆回購的規模并不是太大,但是央行在此時重啟逆回購還是有些超出我們的預期。”一位銀行交易員對《國際金融報》記者指出,“我們此前預計央行應該會重啟逆回購,不過時間會晚一點。”
“170億的操作量幾乎沒什么用,這更多的是央行釋放的信號,定位就是對目前的資金狀況采取微調的措施。”廣發銀行高級交易員顏巖表示,他個人覺得目前的資金狀況沒有逆回購的必要,因為下午3點后資金供給非常充足,所以或許是央行針對未來外匯占款持續減少采取的措施。
尤其值得注意的是,7天期逆回購操作的中標利率為4.4%,大幅高于上次3.35%的中標利率1個百分點。對此,上述交易員表示:“4.4%的中標利率水平大大超出了市場預期,但是這一利率水平是由各家銀行報價后最終形成的,反映了銀行目前資金成本的水平,跟當前7天期的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水平差不多。”
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在接受《國際金融報》記者采訪時表示:“央行的意圖很明顯,就是為了緩解流動性危機,避免‘6·20錢荒’事件的再次發生,因為此前央行曾明確表示過要確保金融市場的平穩運行。不過,這次操作并不意味著央行釋放了松動貨幣政策的信號,本次逆回購的資金量小、利率高,影響是極其有限的。”
外匯占款增減成未來關鍵
近期,各個期限品種的Shibor在連續8個交易日上漲之后,終于出現回落。隔夜、7天期、14天期、1個月期、3個月期的Shibor分別下跌6.2個基點、8.5個基點、16個基點、9.9個基點、0.4個基點。同時,昨日中國貨幣市場七天質押式回購利率報4.97%,較上一交易日收盤利率5.12%有所回落;隔夜最新利率為3.60%,也低于上一日收盤利率3.77%。
“雖然,央行170億元的逆回購操作規模很小,但是至少是向市場釋放了一種維穩的信號,所以直接導致了市場資金利率的全面下跌。”上述交易員進而指出,“周二,除了央行通過逆回購向市場投放了170億元的流動性之外,還有850億元的央票到期,因此總共向市場輸出了1020億元的流動性。”
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孫立堅在接受《國際金融報》記者采訪時表示“央行此次的動作主要目的并非是應對資金短缺,而是緩解流動性偏緊的狀況。自新一屆領導人上任以來,央行的主要動作就是通過嚴格的資金管制進行糾偏,防止因期限錯配而進行套利的情況,在此基礎上注入必要的流動性資金促進市場運行,所以此次動作并非‘救市’信號,而只是滿足必要的市場流動性。”
“周二逾千億的投放量應該會以合力的形式進一步增強市場流動性。”魯政委指出,但此舉是否能產生更大的效果還得看外匯占款的表現,“事實上6月份外匯占款下降,也對流動性緊張負有責任。如果未來外匯占款處在下行區間,那么央行此次的操作也不會收到太大的效果。”“此次,央行重啟逆回購的重點在于穩定市場信心。”孫立堅進而分析,“我認為決策層應該對中國市場下了一個基本判斷——整個中國金融市場并不缺錢。因此,一方面不要對此次逆回購有過高的期待,另一方面也要從這個政策信號中獲取信心。”